校园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感召,从心而动
发布日期:2013-09-06    发布人:
 

2013828下午,在国际部逸夫楼的报告厅里,初中及高中的老师们济济一堂,聆听了来自李雨漪女士的讲座。与其他讲座不同的是,主讲人并不是坐着讲,而是将话筒拿在手里靠近观众站着讲。这一行为本身便很好地践行了“沟通”这一主题。

她在讲座伊始便提出了“教练”这一概念与老师们分享,并从“教练”这个角度来探讨“沟通”的问题。女士谈到,“沟通是为了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和群体间传递,并达成协议的过程”,这一概念的理解有一点抽象,她就用个人的生活经验生动举例,并语出惊人,提出了与习惯用语相悖的“对人不对事”的结论,并将此作为沟通的起点,应该为广大“教练”所提倡。这一说法的提出让在座的老师颇感新鲜,我们常常为了公允起见而打好“对事不对人”的“预防针”,主讲人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大家十分好奇。

原来这是老师为了提出“人本教练模式”而作的铺垫。她分别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介绍了人的“三端”——即因、道、术。人往往因为外在的知识、技术和内在的心态、信念等差异而各不相同,她认为无论与何种人交流,都应当拥有信任和欣赏的态度。除了态度外,另一个与人沟通中的重要方面就在于“聆听”。我们往往不明确该听些什么,她为我们的疑惑作了解答:内容、音量、节奏和音调。乍一看这四项内容似乎不合理,但细细想来,我们的确会为对方话语中传达出来的超越内容的东西而左右。光说不练并不能给人深刻印象,老师深谙这一点,便让左右邻座的老师相互倾诉再换位复述一件事,由此引出聆听的态度和技巧,让平日里相对更注重“说”的老师们领略了“听”的深刻。最后一方面在沟通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就是“问”。提问便是一种回馈,也是对讲述者的尊重。那么如何问才是明智的呢?老师同样给出了启发。提问也是存在循环过程的,老师用三角形串联起成果、体验和学习三者,揭示了这三方在发问中的内涵和作用,同样也给出了关于发问的技巧,这一点对老师们来说无疑很实用,如“简洁”、“简单”、“留意对方的反应”等在教学实际中着实有效。

在讲座的最后,老师给出一个词——感召。它是一种“非权力性的影响力”,能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人的理想,从而自愿采取行动。对老师这份职业来说,感召不仅是最高境界的沟通,也是最高层次的教育理想。教师应当成为一个教练型的老师,给学生鼓励,有时需要加倍的热情,在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中完成教育工作。这正如本次讲座的标题一样,沟通从“心”开始,而只有“感召”才能有那样的力度。

讲座过程中李老师结合讨论、发言、引用名句、视频观看等各种手段让聆听者浸润其中,如同讲座开始她营造的良好沟通氛围一样,多样的手段完成了感召的实践。老师们都受益匪浅。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