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部署要求,宣传推广各级各类学校和单位开展教育评价改革的有力举措、特色亮点及典型经验,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面向各级各类学校和单位征集了2023年度上海市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经评选最终46个案例入选“2023年度上海市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基础教育组23个,黄浦教育入选三个课题!
本篇让我们走进向明初级中学,探索他们的优秀案例《聚焦“三环三证据一核心”的循证教师评价改革》。
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是个难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仅局限于教师的个人经验,所作出的评价也仅是定性评价。向明初级中学从2021年起,与高校专家团队一起,开始实施基于数据的课堂教学循证研究,聚焦“三环三证据一核心”的循证教师评价改革从无到有、从改革初探到形成较为完善的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经历了一个研究的过程。
首先,评价改革的核心是什么?我们将评价和市级课题《指向思维优化的学科教学转型》的研究同步进行。思维是创新创造的前提,抓住学生的思维品质,实施因材施教,是学生智力与能力培养的突破口。因此“核心”一定是聚焦学生的思维培养。
其次,如何解决“无证据”的弊端,使得改革的过程和效果“真实可见”,这既是教师评价改革的突出问题。又解决了教师评价改革过程中的“研究意识不足”和“证据不足”的问题。在评价改革过程中,学校经历了“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行动研究流程,以使循证教师评价改革模型历经多轮迭代,提高模型的科学性和普适性。可以说,“三环三证据一核心”循证教师评价体系是教师秉承“做中学”的理念,将“教”与“研”结合并纵深推进、持续发力的结果。
“三环三证据一核心”评价体系中的“一核心”指的是以校本教研为核心场域,打通教与研的“最后一公里”。“教”与“研”的分离历来被教师教育领域所诟病,由此也带来了“教中无研”的难题。以校本教研作为评价的“核心”,在教研中历经个体反思、教研组点评、数据分析与点评、基于数据证据链的综合分析的过程,提出方案并评价新方案。以校本教研为核心提出的方案又将循环往复,应用于下一轮的课堂实践,并运用多种证据类型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
“三环三证据一核心”评价体系中的“三证据”指的是以循证思维构建评价模型,数据证据贯穿评价体系全过程。本评价体系通过收集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证据以支持大数据循证课例开展研究。其中量化证据包括基于大数据的知识发现方法与技术得到的课堂教学行为特征,以及实践性知识大数据分析得到的教师实践性知识水平;质性证据为通过对教师备课、反思和汇报的文本执行程序化扎根理论分析,得到评价证据支持。
“三环三证据一核心”评价体系中的“三环”: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覆盖评价。“三环”具体指将证据融通课前(诊断性评价)、课中(形成性评价)以及课后(终结性评价,即校本教研)的全过程。
行动前:学校教研团队对教学设计模板进行了优化。在教学目标中明确学生的可观测行为表现,并将学生的行为与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连接。
行动中:授课过程是一个使用证据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授课教师将课前基于证据形成的方案付诸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观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行为数据的采集、田野笔记的记录,以及学生情况的收集。
行动后:课后的研讨要从教学情境中提取有价值有意义的证据,支持后期教学改进。应用教学反思方法与技术,结合证据展开课后反思。在开展科学范式教学研究的过程中,研修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对于教育教学的认识不断深入。
经过近两年的“三环三证据一核心”的循证教师评价体系实践,向明初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教学行为实现了增长,且反映教师教学行为的内在基础——实践性知识也得到了提升。思维导向的“双主”结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具体表现为教师控制明显的“讲授型”模式在项目研究的第三学期不再出现,逐渐转为师生互动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策略使用丰富的“混合型”模式。教师行为占有率和师生行为转换率大幅下降,且创造性问题、批判性问题的比例上升,反映出课堂交互中教师的信息输出减少,而学生的自主探究、高阶认知等活动增加。这与当前新课标倡导的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一致的。
未来,学校希望本评价改革体系能持续推进和打磨,成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