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思维是创新创造的前提,而教育是培养思维的温床。为了深化学校创造教育,落实“双新”改革,上海市向明初级中学开展了市级课题《指向思维优化的学科教学转型研究》的实践与研究。此项课题的推进覆盖了所有学科,各教研组积极探索,基于学生思维优化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通过教学流程再造及教学方式创新,使学生成为思考主体,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同时,学校以市级课题的推进为契机开展系列校本研修,确立并实施了区教育综合改革示范项目《以学科教学转型驱动教师学习的行动研究》,通过有效发挥“教学研”一体化的作用,促使教师在基于数据循证的学科教学转型行动研究中反思并改进教学行为,加快了教研共同体智慧学习与实践研究的良性循环。
经过一年左右的探索与研究,两个项目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因此,向明初级中学于2023年4月24日至27日举行了市级课题教学研讨活动暨黄浦区综改项目阶段成果展示,并诚邀教育同仁通过直播的方式在线观看。
在为期四天的活动中,来自九个不同学科的教师带来了精彩纷呈的课堂展示。他们各显神通,精心设计了指向学生思维优化的问题链和学习活动等,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充分给予学生思考、观察、探究与讨论的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使无形的思维化作了可见的学习行为及学习效果。
语文学科刘苑老师的《游记写作思路指导》一课,利用学生出游的照片创设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通过如何选择旅游地点、如何描绘主要景物的特色、如何选择写作顺序等思维进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细致的观察并深入思考,最终水到渠成地总结归纳出游记写作的方法,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数学学科朱裕莲老师执教了六年级数学课《线段的大小的比较》,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借助固定毛巾架、比较同伴身高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特征,并提炼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讲授尺规作图“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时,她特别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建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曲原老师在上《Blind man and eyes in fire drama》一课时,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关注文中基本信息的基础上,梳理主人公遭遇的麻烦和解决方式,分析、推断其顺利解决困难的深层原因,由此深入理解标题内涵,并对主人公做出合理的评价。而后,学生将所学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情境的各种难题之中,提升了学生迁移及创新的能力。
物理学科王亮老师在上《热机》这节课之初,由一段汽车运动的视频导入,引出本课的重点——内燃机。而后教师借助学习任务单中的系列活动,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内燃机的构造,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与动手实验中理解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这样从浅层认知到深度学习的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感悟到了科学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化学学科《炼锌工业中的废水处理》一课,陈蓓蓓老师创设了真实情境下的废水处理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待检验物组成的基础上,利用物质性质设计了混合物质检验的方案。通过交流、分析和评价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学生归纳形成了物质检验的一般思路,并总结提炼出设计方案的关键要点,提升了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及评价分析能力。
道法学科庞逸运老师的《生活需要法律》一课,以“法的历史、法的现在、法的未来”为总体架构,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他结合《民法典》相关法律内容,创设与学生家庭、社区、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情境,促使学生尝试应用法治思维辩证地分析生活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律与每个人一生的关系,并促使学生认同法律对生活无时无刻的保障作用。
科学学科史向南老师在执教《人口问题》时,通过出示世界和中国人口数据变化图表,引导学生总结人口变化规律,并从政策、医疗等方面分析其原因,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评价等能力水平。在人口政策制定环节中,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政策制定背后的科学依据,辩证看待人口过多或过少带来的社会问题,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美术学科范如洁老师的《艺术的语言》一课将艺术场馆资源引入课堂,通过沉浸式模拟观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集体合作的方式,破译艺术作品中的语言密码,再从艺术语言的分析解读,创作背景的启发探寻,到艺术作品的创意模仿,层层深入。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艺术作品的赏析方法,在实践中感悟艺术创作的思想理念。
体育学科李健老师在《篮球:行进间单手低手投篮》的教学中,通过核心问题“比较行进间单手低手与肩上投篮动作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观察与体验,总结跨步接球、伸臂挑拨的技术动作要点,同时在分析、评价错误动作的过程中,加强对动作要点的理解和掌握。而后以自主菜单选择与学习的形式,在比赛中熟练运用各项技术及裁判知识,进行技能的整合与迁移。
这些精彩的课堂展示背后,是教研组团队围绕“聚焦思维优化”这一课堂改革核心的不断尝试与探索,并依托高校资源,在COP项目专家指导下做课堂定量分析的观察与诊断,基于数据证据链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分析。
借助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进行观课评课,利用它为教学赋能的向明教研特色,在此次教学研讨展示的数学学科专场中可见一斑。4月25日下午,数学教研组就朱裕莲老师的《线段的大小的比较》一课进行了全方位评课。首先,朱老师反思了课堂问题设置与教学策略运用的效果,对课前“指向思维优化的教学设计方案”中的不足加以审视,提出了改进教学行为的设想。而后教研组的同伴根据各自记录的“指向思维优化的课堂观察田野笔记”进行点评,对这节课逻辑清晰、层层深入的问题链设计予以了一致认可。其中最大的亮点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直觉以及使用圆规和直尺的经验,合理猜测如何进行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得到充分呈现。
在进行学科专业定性评价的同时,我校COP项目团队的成员和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助学专家,分别从S-T曲线、教师有效性提问、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方式、四何问题、对话深度等多个维度,对朱老师的这节课进行了定量的课堂观察数据分析:本节课的推理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问题均高于全国常模数据,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馈也以提升肯定与引导否定等高阶回应技巧为主,与学生对话的深度已达到深度四,这些数据都表明本节课的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最后,首都师范大学的张敏霞副教授基于数据链进行综合分析时,也对本节课以如何比较线段的大小这一核心问题作为引领,结合一系列高阶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充分地思考、表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建议可进一步思考如何在高阶问题的引领下关注数学的本质和深刻性,同时加强对学生肯定性的回应,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的和谐化。
此次“让思维可感、可触、可见”的教学研讨与展示活动,为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画上了一个分号,新的探索与研究仍将持续。作为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教育实验基地,向明初级中学这棵百年大树正焕发新的生机,五彩的思维之花渐次开放,让我们静待其结出更丰硕的果实。